富士康要“再造一个新的富士康”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淡忠奎,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代工之王”富士康再次回应造车,也将奋力冲刺新能源汽车第一阵营的郑州重新拉至聚光灯下——
(相关资料图)
6月28日,在天津举行的第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刘扬伟再次向媒体确认造车一事。他还透露,富士康造车主要还是以代工为主,时间则是“越快越好”。
自今年4月富士康新事业总部在郑州揭牌以来,其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一直颇受关注。根据公开信息,富士康新事业总部将聚焦AI技术、半导体和未来通信三大领域,新能源车也是其中的一大发展重点。
多种迹象显示,富士康造车之路正在提速。近日,富士康斥资10亿元在郑州成立新事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涉及新能源汽车业务。首批岗位招聘也全面启动,工作地点均在郑州。
根据此前规划,到2025年,富士康将占据全球电动汽车市场5%的份额,其还希望到2025年每年生产50-75万辆电动汽车。
富士康入局,再次搅动新能源汽车领域“一池春水”,也不禁令人好奇:曾经依托富士康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郑州,能否再次借势冲击新能源汽车第一方阵?
01“重仓”郑州
作为全球代工之王,富士康垂涎汽车业务由来已久。而在近年消费电子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增速面临放缓情况下,加速切入新能源和智能汽车赛道,对富士康来说显得更为迫切。
图片来源:郑州日报
IDC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2.1亿台,同比下降11.3%。即便是市场霸主苹果也难以抵御这种消费疲态,2022年Q4,苹果手机出货量首次出现两位数的下滑。
富士康显然也感受到阵阵寒意。此前其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智能消费电子产品在传统淡季表现疲软,该公司5月份的收入同比下降9.5%。
作为与富士康深度“绑定”的城市,对郑州而言同样面临不小的压力。今年一季度,郑州进出口总额为1428.6亿元,同比下降2%。根据公开信息,富士康独占郑州进出口总额的八成左右,说“富士康一感冒,郑州就发烧”,一点也不过分。
富士康看到的机会,也是郑州想要抓住的。作为当前最热门的产业“风口”,郑州对新能源汽车同样踌躇满志。
近日,郑州市市长何雄会见特斯拉汽车(北京)有限公司北区总经理马力时表示,希望加大在郑投资和业务布局,为郑州提供更多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郑州市长喊话特斯拉”随即成为全国热点,进一步传递出郑州的“焦虑感”。
这不是郑州和河南第一次释放意欲争夺特斯拉的信号。去年2月,在《河南省“十四五”深化区域合作融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规划》中,就直接“点名”将“重点引进”特斯拉、蔚来等龙头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富士康也有着共同的目标。在去年的鸿海科技日上,刘扬伟就公开表达过,“希望有一天,可以帮特斯拉造车。”
在这样的背景下,富士康又一次选择“重仓”郑州。
对此,河南省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长张占仓向城叔分析,富士康造车,郑州将会率先受益,“过去十余年,富士康在郑州发展很好,建立新事业总部时也提出‘再造一个新富士康’,现在具体项目已经进一步明确。”
不过,河南省汽车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李金保认为,“有些事情还不是特别明确,比如造车资质问题。”他进一步指出,目前还存在一些变量,但河南跟富士康合作一直比较密切,条件一旦具备,郑州希望肯定比较大。
02百万目标
但现实不容乐观。2022年,郑州汽车产量达到41.73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仅6.98万辆。反观不远的“邻居”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经突破百万辆,由此超过上海晋级新能源汽车“第一城”。此外,深圳、合肥、长沙、常州等城市也势头强劲,留给郑州的时间显然不多了。
但要实现冲击全国新能源汽车第一方阵的“野心”,郑州并非毫无底气。
随着今年比亚迪郑州基地投产,郑州已经将目标锁定在“全国最大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能超100万辆。
4月6日,在郑州比亚迪投产仪式上,河南省省长王凯与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共同启动首车下线。王传福还谈到,要推动落地项目快建设、早投产,助力河南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这一“37天内开工,17个投产”的项目,也被郑州寄予厚望。根据公开信息,郑州比亚迪一期项目规划产能达到40万辆。与此同时,规划产能60万辆的二期项目也已开建。这意味着,待全部项目建成达产后,郑州基地的产能有望达到百万量级。
然而,从年产7万辆到100万辆产能,这个“鸿沟”如何跨越?
“目标比较远大,但从去年全省包括郑州来看基数还比较小。”李金保直言,要实现目标有难度,首先比亚迪可能发挥的支撑作用要更加明显一些,其次要寄望于已有车企向新能源转型。
目前,郑州已集聚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比亚迪等7家整车企业和宇通重工等专用车企业15家,形成客车、乘用车、新能源汽车三大整车生产格局,产能达160多万辆。
其中,上汽集团在郑州建设了年产60万辆的生产基地,是上汽乘用车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宇通客车是全球最大的客车制造商之一,占据全国30%左右的份额;郑州日产主销的皮卡车型,常年稳居国内前三位。
不过,这些优势主要建立在燃油车基础上,新能源汽车领域还有不少短板需要补齐——汽车产能利用率较低、新能源汽车比重较小,二者互为因果。
“从当地几家分公司来看,他们总部对这块还是比较重视的。大家都在往这个方向转,只不过每个企业转变的效果不太一样。”李金保认为。
比如,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上汽乘用车郑州分公司总经理丁波透露:“可以预见,三年之内郑州基地制造的产品都将以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为主。”
尽管如此,在李金保看来,“指望已有企业完成百万辆目标,难度还是比较大。”
03突出重围
无论如何,随着富士康、比亚迪等巨头加速布局,郑州有望迎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弯道超车”的机会。不过,要冲击第一阵营,如何重塑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也是当务之急。
尤其是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备受关注的当下,借助整车布局提升产业生态竞争优势,几乎成为各地的共性选择。
比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势头较猛的安徽、陕西等地,均将提升产业本地配套率提升作为重要目标,比如合肥提出2023年零部件就近配套率达到70%以上。
对比来看,即便是河南“王牌企业”宇通,省内本地化零部件配套率也不过42%,遑论新能源汽车领域其他企业。《2023年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全景图谱》显示,郑州电池、电控、电机企业分别为39家、9家、18家;与之相比,合肥电池、电控、电机企业分别有545家、29家和62家。这也反映出郑州新能源产业链明显较为薄弱。
李金保认为,从新能源汽车比较核心的‘三电’系统来看,河南电池产业链相对比较完备,新乡、洛阳等都有行业头部企业布局,但电机电控领域跟全国相比还是比较弱,“下一步需要把电池发展壮大,电子及电控也要大力补短板”。
这也是河南和郑州重点努力的方向。
近日,河南专门设立总规模15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主要围绕新能源汽车生态链进行投资布局,如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充换电设施、智能驾驶等;
去年6月,郑州发布的《关于加快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也提出,紧盯国内外驱动电机龙头企业产业转移和区域布局需求,引进培育一批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配套企业等。
从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的发动机工厂、到郑州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项目,再到全球最大玻璃制造商——福耀玻璃的落户,郑州依托龙头企业向产业上下游延伸的逻辑已经分外明显。与此同时,汽车产业作为郑州都市圈的主导产业之一,多氟多所在的焦作、中创新航所在的洛阳、许继电气所在的许昌等都在不断强化产业链优势,共同为郑州配套。
放眼全国,深圳、上海、合肥、西安等新能源汽车之城已经崛起,可谓格局初定,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后来者郑州能否冲出重围充满悬念。不过,对于志在第一阵营的郑州而言,这已经是不容输掉的一战,对郑州都市圈亦是如此。
“河南本身有自己的相对基础和优势,不论是当地政府还是企业,对于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都是很有决心的。”李金保说。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